Search

【腦中小劇場 用正港的認知作戰,破解疫情的訊息焦慮】
    
「每天都有新增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腦中小劇場 用正港的認知作戰,破解疫情的訊息焦慮】
    
「每天都有新增和死亡案例,超絕望的怎麼辦?」
「如果打不到疫苗,還要撐到八月以後,怎麼辦?」
「現在空氣根本有毒,我就算戴口罩也不敢外出看病,怎麼辦?」

.
以上這三種「怎麼辦」,是自三級警戒以來,我在會談室聽見最多的類型。它們各自代表了對疫情的絕望、打不到疫苗的焦慮,以及觸碰外環境的恐懼。

.  
但仔細談過之後,我發現這些問句的共通點,都是在「認知」上出現了盲點,在缺乏完整訊息的情況下便倉促判讀。由此可見,病毒不但會攻擊呼吸道,還順便了襲擊我們的大腦,而我們能做的,就是使用正確的認知作戰策略,合理判讀訊息,由此降低疫情引發的焦慮。

.    
同一條訊息,穿過不同的視網膜,流進不同的大腦迴路,就會產出不同的想法,衍生不同的情緒。因此記者會直播一結束,有人放心,有人焦心,同樣都接收到確診與死亡人數,施打疫苗的時程安排,或是戴口罩的呼籲,但每個人的大腦畫面就是不一樣,當中的關鍵,就在於「如何解讀訊息」。

.  
面對大量的疫情訊息,若要從認知觀點破解焦慮,避免想法往死裡鑽,這裡提供三招:

.  
1. 完整判讀:完整接收訊息,不單看帳面數字
2. 平衡觀點:任何訊息皆有其正負向效應,雙向解讀,能避免產生極端情緒
3. 換位思考:以事實為依據,從決策方的立場,重新理解防疫原理

.  
若將上述三招,套用在開頭三個問句,我們來看看有什麼結果:

.  
首先,「新增病例」與「死亡人數」這兩組數字決定了我們一整天的心情,無論染疫或殞命,都是令人難過的事,我們都很希望有天打開直播,確診人數那格會把嘉玲找回來。我相信嘉玲有天會回來,但要它瞬間歸零,抱歉不可能。

.  
我的孩子曾在去年初感染一般肺炎,幸虧新冠疫情彼時尚未爆發。當時除了讓他施打抗生素,能做的就是每天徒手拍痰。我和太太都很清楚,X光片的白色陰影不會隔天就清空,沒那麼好康,我們必須耐心地拍痰,持續讓他吸藥劑,濃痰才會慢慢退散,肺葉才會還原,過程中即便卡關,也只能等待。

.  
現在,整張台灣的疫情地圖,就跟當初那張X光片一樣。因此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,在抗疫的過程中,無論是「新增病例」與「死亡人數」,都一定會持續出現。要這些數字突然大幅降低甚至歸零,是不合邏輯的期待,但數字一直出現,是否就代表疫情沒被控制,這倒未必,因為我比較在意的數字,反而是「篩檢陽性率」與「死亡比率」。

.  
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呈報的是現況,但「篩檢陽性率」與「死亡比率」反應的是趨勢,趨勢才能代表疫情的起伏。因此我想請大家調整一下解讀方向,從這兩組數字著手。

.  
在疫情肆虐一個多月之後,倘若新增病例變多,可能因為是篩檢人數增加,如果陽性率跟著變高,那才有沮喪的空間。若陽率不變甚至變低,那代表「安全人數」也相對增加。至於死亡人數,除了看比例(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323823) ,也要試著理解「死亡原因」(包括年齡與疾病史)與「感染型態」(不明原因或家庭群聚)。

.  
帳面數字,很容易成為操弄點擊率或民意對立的素材,我們可以被牽著鼻子走,也可以更完整且仔細地解讀這些訊息,焦慮的程度,取決於我們的切入角度。

.  
第二,關於疫苗的施打焦慮。當前疫苗存量吃緊是個事實,倘若排在施打順位後段,甚至無法擠進梯隊的民眾,一定會感到沮喪,甚至絕望。但我想帶大家進行「觀點平衡」,分享關於施打疫苗的「正負向效應」,這是一種避免情緒走向極端的方法。

.  
五月初,在我接種疫苗後兩周疫情爆發。我的身體因此多了一道防線,這是正向效應。但和往常相比,我反而更戰戰兢兢,因為我很擔心自己一旦鬆懈會波及兩個孩子。因此疫苗對我而言,不僅是種抗體,更是一種提醒。如果有「即便打了疫苗,心態也不見得比較放鬆」的案例,我就是其中之一,對我而言,這種焦慮是個負擔,也是一種負向效應。

.  
無法接種疫苗的負向效應,是擔心染疫的恐懼。然而相較於疫苗,更重要的是「態度」。在排除職業風險的情況下,一個沒打疫苗,但能時刻提高警覺,做好自我防護的人,他的感染風險或許會小於打了疫苗,心態卻開始鬆懈的人。畢竟疫苗的作用,不是打造金剛不壞,而是預防重症。

.  
疫苗是強悍的後盾,若能接種當然最好,但若你尚未施打疫苗也未確診,千萬別絕望,因為過去一年你都挺過來了。無法施打疫苗,會讓人格外謹慎,這是它帶來的正向效應。現在大部分的路人,態度都比前兩個月還要正則,你能做的,就是跟往常一樣做好防護措施,戴口罩勤洗手定時消毒門把,不要心存僥倖,疫苗到位之前,你的日常習慣與警覺心態會成為最實用的護具。

.  
最後,關於「空氣有毒」的部分,要從一張防毒面具說起。有位案主的老木,由於每天接收里長「建議降低活動度,外出強制戴口罩」的洗腦式廣播,日子一久,便將兩件事連結起來,然後深信外界的空氣有毒。

.  
更麻煩的是,她必須定期到醫院復健,但醫院對她來是說修羅戰場,因此她選擇戴防毒面具進醫院(她兒子是軍事迷),沒人能動搖她的意志。母親對此外部環境的不信任,讓她深感困擾。

.  
於是在某次會談中,我們針對防疫策略進行「換位思考」,以事實為根據,經過角色扮演,重新調整了對空氣有毒這件事的看法,然後由她轉告母親:

.  
「戴口罩的目的,不是讓人害怕空氣有毒,而是防止病毒傳染。」

.  
當然,戴口罩的初始目的絕對是為了降低飛沫傳染的機率,然而三級警戒當前,政令禁止群聚,一脫口罩就要罰款,飛沫要在街上橫行的機率,應該比先前低了一些。因此根據上述「事實」,現在站在決策方立場,重新理解防疫原理之後,戴口罩一舉反而比較接近某種「自我約束」,目的是一起讓公共環境變得更安全,而不是讓大家更害怕外界的空氣。

.  
畢竟,空氣有毒與否,始終取決於群體的憂患共識。

.  
因此即便在低活動度呼籲下,該走的行程,也不用過度焦慮,只要大家都做好自我約束,病毒不會主動敲門。倘若病況嚴重,建議還是及早就醫,畢竟醫院比一般單位還要重視環境清潔,醫師比一般人還要擔心人身安危,醫院之所以比其他機構更容易出現確診病患,不一定是防護做得差,而是因為它們接收的潛在病患樣本數比一般單位還要多得多。

.  
然而考量身體抵抗力,年齡過老、有慢性病史或幼齡孩童,只要病況不是太嚴重,仍然建議暫緩就醫。

.  
三級警戒未歇,疫情訊息撲面,把現況想糟絕對是人之常情,畢竟現有牌面算不上漂亮,而我們每天又被提醒沒有樂觀的條件。但經換位思考,我相信這種提醒不是恐嚇,而是為了維持危機意識。

.  
使用認知作戰調整想法,並非為了自爽,或對危機視而不見,而是避免讓情緒走向極端。若只對訊息單向判讀,囫圇吞棗,很容易讓人對現況感到絕望。但若能仔細解讀訊息,通盤考量正負向效應,即便現況變得險峻,訊息依舊不利,我們都能做出適當的應對之舉。

.  
一旦大腦能合理解讀訊息,心理解毒便指日可待。

.  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

疫情期間,相信大家不管在生活、工作中,多少會遇到一些不適應的地方。下一棒,想點名 哇賽心理學 的佳璇心理師來跟大家分享,她在疫情期間,還觀察到那些常見的困擾,又有怎樣的秘訣想跟大家分享~

.
【疫情期間,心理師教你的心理照顧秘訣・文章串連】

.  
完整文章串列請看下方留言喔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劉仲彬臨床心理師,高雄醫大心理研究所臨床組畢,執業年資逾十年,著有《人生障礙俱樂部》一書,喜歡說書勝於說教,現獨立接案。諮商服務/課程講座/撰文合作,歡迎私訊或來信詢問
View all posts